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篇
  免费   274篇
  国内免费   68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178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地层相态的恢复对于研究非史密斯地层区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1∶ 2 5万野外地质填图基础上作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东昆南前陆盆地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图 ,该系列图揭示了东昆南前陆盆地在 5个发展阶段中的岩相分布特征和空间上的古地理展布范围 ,即晚二叠世早期东昆南前陆盆地发育的初始阶段、晚二叠世晚期前陆盆地的扩展至短期萎缩阶段、早三叠世早期前陆盆地的再次扩展阶段、早三叠世晚期盆地发育的高峰阶段和中二叠世前陆盆地的萎缩至消亡阶段。东昆南前陆盆地的演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2.
燕山式板内造山作用在北京西山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尽管在造山模式、成因机制方面存在分歧,但板内造山作用及其表现特征在现阶段业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燕山式板内造山带研究思路和成果的启示,经对比研究认为,北京西山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大地构造属性及大地构造演化等方面具有板内造山的特征;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及独特的区域构造组合样式等构成了该区燕山式板内造山的基本地质构造要素;基于北京西山的地质实践,提出了对用板内造山的观点在该区深入研究若干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3.
安徽大别造山带南部浅变质岩层分布、层序与时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布在大别造山带南部的浅变质岩层 ,主要岩石类型为粉砂质千枚岩、变层纹状硅质板岩、变火山角砾岩及浅粒岩 ,原岩是火山—碎屑沉积岩系。岩层经变形改造被减薄拉断 ,呈断续分布的透镜体 ,总体上呈有序产出 ,由老至新为浅粒岩、硅质板岩 ,变火山角砾岩、千枚岩。据其中所获锆石 U- Pb测年 (76 0— 110 0 Ma)资料及微古植物组合 ,其时代属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134.
关于A型花岗岩命名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目前国内A型花岗岩命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建议以“碱性花岗岩类”一词代替A型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类包括碱性和过碱性花岗岩及与之伴生的英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以及与之伴生并且成分相近的碱长花岗岩和富碱的偏铝质花岗岩。这些岩石有相近的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成岩构造环境。采用“碱性花岗岩类”一词易为国人接受,特别是有利于初学者和野外地质填图工作者进行岩石定名。  相似文献   
135.
大别造山带毛屋岩体的解体及古地幔性质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详细的地球化学 (特别是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的研究资料 ,提出大别造山带毛屋岩体应该解体。毛屋岩体不是由多幕式镁铁 超镁铁质层状堆晶作用形成的一套岩石系列 ,而是由橄榄岩类、含石榴石方辉岩类、榴辉岩类和绿辉石岩类组成的一个混杂岩体。其中含石榴石方辉岩类与绿辉石岩类之间存在成因上的联系 ,含石榴石方辉岩类的原岩是本区原始地幔经约36 %的部分熔融后剩下的残余 ,而绿辉石岩的原岩是由该熔融体结晶的产物。根据含石榴石方辉岩与绿辉石岩之间的成分制约关系 ,对该区古地幔的稀土元素组成和地幔性质进行了反演 ,结果表明 ,该区原始地幔稀土元素成分与球粒陨石中的相似 ,为轻稀土略亏损的平坦型组成模式 ;该区原始地幔矿物成分为橄榄石 (72 8% )、单斜辉石 (12 4% )和石榴石 (14 8% ) ,属含单辉石榴橄榄岩的地幔。  相似文献   
136.
辽西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侏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l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Yb(Y≤19μg/g,Yb≤1.35μg/g)含量及高Sr/Y(≥40)比值,强烈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17,(No/Yb)N>1.2)),Eu异常不明显(0.82~0.96),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这些特征与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相似。我们认为这些火山岩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形成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辽西中侏罗世蓝旗组高Sr低Y型火山岩对探讨燕山造山带岩浆起源及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7.
Abstract This paper contains 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seven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Radiolarians and Orogenic Belts' held at the seventh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adiolarian Paleontologists (INTERRAD). Important results of the symposium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Upper Paleozoic and Mesozoic cher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thin accretionary complexes in the circum-Pacific orogenic belt. Radiolarian dating reveals that long durations of chert sedimentation in a pelagic environment are recorded on both sides of Pacific-rim accretionary complexes (e.g. New Zealand, Japan, Russian Far East, Canadian Cordillera). (2) Triassic radiolarian faunas from New Zealand and the Omolon Massif, northeast Siberia are similar in composition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sence of typical Tethyan elements. This suggests that radiolarian faunal provincialism may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early as the Triassic. High-latitude radiolarian taxa exhibit a bi-polar distribution pattern. (3) The Lower Triassic interval in chert dominant pelagic sequences is mechanically weaker than other levels and acted as a décollement in accretionary events. This lithologic. contrast in physical property is considered to reflect radiolarian evolution, such as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相似文献   
138.
中国西南特提斯构造演化—幔柱构造控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基于对中国西南特提斯巨型造山系的时空结构和构造-岩浆事件分析研究提出.泥盆-石炭纪时期出现于昌都-思茅陆块两侧的热幔柱导致了金沙江洋和澜沧江洋成对打开,热幔柱岩浆作用沿洋脊产出苦橄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并造成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二叠纪末期出现于昌都-思茅-印支中央陆块下的冷幔柱导致了两大洋向该陆块下俯冲消减,陆块两缘发育沟-弧-盆体系,构成冷幔柱的洋壳板片在200Ma时期堆积沉落,诱发板块后继俯冲,产生滞后型孤火山-岩浆岩。发育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德干热幔柱在株罗纪导致怒江洋和雅鲁藏布江洋相继打开,在白垩纪末期(66Ma)形成德干玄武岩省。发育于劳亚大陆南缘的峨眉热幔柱在二叠纪,导致峨眉火成岩省的形成,在早中三叠世使甘孜-理塘断裂带扩张成洋。冷幔柱的持续发生,决定了雅鲁藏布江洋和甘孜-理塘向昌都-思茅陆块方向的俯冲消减,以及来自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陆块分别向昌都-思茅陆块南北两侧拚贴和碰撞。  相似文献   
139.
中国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岩石学证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柏大别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经历过多期次不同体制的构造运动,现今的桐柏大别山区是由一系列变质地体拼合而成,地体与地体之间为断层或韧性剪切带所围限各地体有自身变质变形史和PTt轨迹,但却有着碰撞造山带所共有的后造山抬升过程。本文揭示了随县群、红安岩群及大别杂岩中柯石英榴辉石、蓝晶铝直闪石片岩及紫苏石榴黑云母片麻岩的退变质再平衡结构特点。报道了大别山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1699Ma。各类岩石减压退变质再平衡结构,标志着后造山的隆升过程及其对桐柏大别构造带变质演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0.
本文针对当前花岗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等近年来的工作,概述了进一步研究花岗岩成岩作用和形成环境的新思路。主要包括:(1)利用成分协变图,结合岩石包体成因类型的认识,探讨花岗岩化学演化进程;(2)在全面考察花岗岩的构造样式、岩石组合、岩浆演化和区域地壳不均一性基础上,分析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